护航开学季,反洗钱助你行——警惕校园里的洗钱
时间:2024-08-28 来源:【“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微信公众号、“德邦Fund”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大学生成为电信诈骗、洗钱及相关犯罪受害、受骗的高发群体之一,高校师生被不法分子利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强大学生群体反洗钱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醒,避免误入洗钱陷阱。
一、警惕常见的洗钱套路
套路一:网络游戏洗钱
随着各式各样的网络游戏不断推出,通过网络游戏进行洗钱的手段方式也不断翻新。不法分子通过将诈骗、盗窃、赌博等上游洗钱犯罪活动中获取的非法资金用于购买游戏币或游戏道具,再通过游戏平台或第三方交易平台,利用充值游戏币、代练、买卖游戏道具等方式低价转卖出去,使非法所得资金“洗白”。
套路二:直播打赏洗钱
大学生通过支付宝、微信、银联、网银和充值卡在网络直播平台上进行充值,购买直播平台的各种兑换礼物对主播进行打赏。由于网络直播平台对资金来源背景和真实去向难以监测,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洗钱新通道。
套路三:网络“跑分”洗钱
不法分子以兼职、游戏客户充值、“跑分”等为由,通过借取大学生银行账户进行平台运作,很多大学生纷纷参与其中。“跑分”兼职实为帮助违法犯罪团伙进行洗钱活动,参与者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需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套路四:校园贷洗钱
不法分子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势,诱骗大学生陷入不良“校园贷”的陷阱,“美容贷” “培训贷”“刷单贷”“多头贷”“高利贷”“套路贷”等违法违规贷款层出不穷。放贷人资金来源多为非法获得,存在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进行洗钱犯罪活动等风险。
套路五:虚拟货币交易洗钱
虚拟货币具有交易快捷方便、匿名性等特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洗钱新手段。不少大学生缺乏法律常识,认为买卖虚拟币不违法,而忽略了资金来源是犯罪所得这一重要事实,最终落入了虚拟货币洗钱陷阱,从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校园反洗钱案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针对校园活动的新型洗钱手段层出不穷,我们要擦亮眼睛,避免成为犯罪分子洗钱的“白手套”。
(一)大学生兼职受骗,为地下钱庄提供换汇额度涉洗钱
案件概述
2017年,姚某等人利用澳门赌场工作人员身份,通过微信公众号招募大学生参与外汇骗购,利用218名大学生的外汇购汇额度,涉案金额达1.4亿港币。有权机关经过侦查,成功破获此案,抓获主犯姚某等4人。
案件分析
此案是国内首例大规模利用大学生外汇额度的骗购外汇案。这个案件提醒我们,在校学生要增强反洗钱意识,提高警惕,避免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受害者。
(二)大学生因刷单涉洗钱
案件概述
大学生范某经营的网店生意受损,被张某以“轻松赚钱”的噱头诱惑,参与了所谓的“刷单”团队。范某在张某的指导下,办理了多张银行卡并绑定支付平台,交出了账号密码,参与了转账活动。实际上,这些资金是电信诈骗团伙的赃款,范某在短短十余天内帮助转移了40万余元。最终,范某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提起公诉。
案件分析
此案提醒在校大学生应警惕网络洗钱等灰黑产业链,不要因小利而损害自己的前途。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加强法治教育,提供正规的兼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合法途径赚取生活费用。
(三)同寝室大学生因“兼职”帮助办卡涉洗钱
案件概述
江西南昌某高校四名同寝室大学生被网络洗钱团伙利用,帮助对方用自己的银行卡操作资金转账。其间,每笔转账对方按“千分之五”计算提成。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这四名学生的银行账户存在异常资金流动,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其中一名大学生涉嫌洗钱金额高达300多万元。
案件分析
一些大学生因法律意识薄弱,容易成为洗钱活动的帮凶。案例中的大学生通过网络结识洗钱团伙,提供银行卡进行资金转账并从中获利,错误地认为自己仅提供银行卡并未直接参与转账就不涉嫌违法,实则已触犯法律。
三、大学生要如何防范洗钱风险
第一,提高警惕,要意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二,在遇到经济困难时,要及时找学校资助部门来解决学费、住宿费等问题。
第三,理性消费。要养成自强自立、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审慎甚至避免通过网贷平台和分期购物平台贷款、购物。
第四,选择安全的金融机构。选择安全可靠、严格履行反洗钱义务的金融机构,您的资金和个人信息才会更安全。
第五,主动配合金融机构进行客户身份识别。
第六,不要出租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或金融账户、不要用自己的账户替他人提现、举报洗钱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来源:“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微信公众号、“德邦Fund”微信公众号
|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