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宇:团队管理之道“多元一体”
时间:2015-10-12 作者:【姜隆】 来源:【中国基金报】
“多元化”的简要定义是“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人员的组合。” 而这个定义对于在管理团队方面强调“理念一致,风格多样”的陈振宇而言,似乎格外贴切。
中国基金报:作为东方基金副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主任委员,您来到东方基金之后在团队管理方面主要做了哪些调整和改变?
陈振宇:我们更强调风格的多元化。我们强调“理念一致,风格多样”,其中“理念一致”所指的是基本面投资理念,在公募基金领域被广泛接受也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风格多样”则要求给予基金经理更多自我发挥空间,同样值得关注。
有的基金经理对静态估值要求比较高,或者对当前的业绩要求比较高,而有的基金经理对公司未来三到五年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对商业模式、企业家精神看得更重一点,只要经过讨论,获得大家认可都可以。东方基金会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我们有一些符合未来投资方向的产品正在研发之中。在风格方面,投资小组制也是我们正在推进的多元化的一个方面。管理思维的推进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思维方式深入团队之后自然形成的结果。
中国基金报:作为风格多元化的倡导者,从业19年的您自己是否也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陈振宇:在精选个股时,我遵从自己的“F+G”模型。“F+G”选股模型,即经济特许权(Franchise)+成长空间(Growth)。经济特许权被巴菲特称之为“护城河”,核心理念在于形成壁垒令竞争对手不能轻易进入这一领域。这是一种选股思路,我不会强迫要求团队使用,但这样的思路也获得了团队的认可。
我提出的“风格多样”就是激发团队的创新精神,发掘更多样的选股思路。“F+G”选股模型更适合于不断变化的成长行业。选股模型也需要升级,跟上市场的节奏。科技的发展使得“F”代表的特许经营权受到威胁,以“G”为代表的利润增长方式与互联网+结合,可能造成颠覆式的变化。一些原本符合这一模型的个股受到宏观经济的制约,造成偏移。我希望,把这样的选股模式放到东方基金的团队中不断升级迭代,形成团队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中国基金报:在做基金经理期间你就很关注制造业,这是您的偏好吗?
陈振宇:我本科学工科,研究生学西方经济学。我本身觉得制造业链条短,容易看得更明白。我的一个逻辑是:中国经济大环境中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是在国际分工下的比较优势。因此,观察我国经济状况不能过度关注净出口数据,而要看出口总额。当下,我国出口总额仍旧很大,同样创造出巨大财富的美国、德国、日本的出口总额都很大。所以我很关心出口订单,这是先导的指标,是经济真正的发动机,我也会在这个指标下选择投资板块。
中国基金报:风格多元化除了契合基金经理自身特点,是否也会从市场需求角度进行考虑?
陈振宇:当然。目前,东方基金的投研部门分为固定收益部、权益投资部和量化投资部。我们很多产品思路是从三个投研团队开始,先形成投资策略,同时再结合市场渠道的反馈、客户的需求,最后在产品部综合形成发行战略。
例如我们正在准备一个大健康产品,一方面我们中长期都比较看好这个产业,因为无论从国家投入还是大病医保这类政策的推出,都将有利于这个板块。另一方面,我们有一个基金经理,原先是看医药的研究员,他对大健康这个产业非常了解,而且认为伴随未来人口老龄化在这块的需求非常明显,同时他也有信心选择好的标的,因此就提出了这个产品思路,之后产品部门和市场部门跟渠道去碰,结果渠道也非常感兴趣。
中国基金报:您理想中的风格多元化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陈振宇:风格多元化最终还是要让投研团队互相形成合力。例如我们的债券团队宏观分析能力很强,对汇率、利率的变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等有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些观点除了为债券投资服务,同时也给权益类投资带来宏观和策略方面方向性的指导。而权益团队出色的行业和个股研究能力又反过来支持宏观的分析,同时,量化团队通过量化模型对市场的热点、波动提供数据支持。最终三个“一”加在一起,效果却远远大于“三”。
|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