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基金李瑞:市场核心矛盾为估值和盈利赛跑,明年看好制造业投资
时间:2020-12-30 来源:【财联社】
即将过去的2020年,泪水与欢笑交织,A股市场几经震荡,但在持续的结构性机会下,部分权益基金仍取得了耀眼的成绩。眼下,2021年的序幕即将缓缓拉开,后疫情时代正在来临,在市场人士看来,全球经济共振复苏将是2021年确定性的主线。不过,要怎样抓住这一复苏主线,仍是众多A股市场投资人亟待解答的问题。
近日,东方基金新能源主题基金基金经理李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一条明晰的投资方向,“当前市场的宏观经济特征是确认复苏以及货币环境边际收紧,市场的核心矛盾是估值和盈利的赛跑。在信用收缩+盈利扩张的背景下,需要把握盈利或景气度为主线的结构性机会。”
高端制造业投资机遇广阔
具体从行业来看,李瑞认为有色、金融、新能源板块、科技等行业均存在投资机会,而针对不同的行业则有着不同的投资策略。
在李瑞看来,有色行业在后疫情时代全球需求复苏格局下,将呈现供给错配、价格上涨的特征,企业盈利改善确定性高。
而在金融行业,李瑞表示,银行息差和资产质量将逐步步入改善通道,估值依然处于洼地,有望迎来板块性的修复机会。
谈及新能源汽车领域,李瑞表示:“行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政策到产品驱动力的切换基本完成,行业发展会更加持续。部分国家渗透率跨过了10%,有可能进入加速的过程。区域上,从欧洲超预期到全球的共振。产品上,车型更加丰富,一条鲶鱼已发展成一群鲶鱼,或许最终能激活整个市场。”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来看,从量增价跌到量增价稳甚至量价齐升。产业链许多环节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部分环节面临供需偏紧的情况。当然,除了电动车这一产业趋势外,汽车智能化将成为又一大需要我们积极把握的产业机遇。”李瑞进一步补充指出。
而在科技投资领域,李瑞则指出,由于科技范畴比较广,结构性差异较大,“我们相对看好半导体和消费电子”。
总结来看,李瑞明确指出,明年将看好制造业投资。他分析道:“宏观上看,经过供给侧改革和疫情下的供给冲击,2021年许多行业会出现供需错配;中观上看,目前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经高于2019年三季度;而微观上也具备了2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企业盈利和现金流在逐步改善,融资环境结构性也有利于制造业,所以2021年的制造业投资具备向上的弹性。”
选“基”须尊重产业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为市场不同行业带来结构性布局机会之外,聚集到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已然铺开。随着注册制稳步落地,A股市场二八分化已现雏形,在长期价值凸显、资本市场新面貌逐渐清晰的环境下,要想把握“财富密码”,除了要选对投资领域,更要选对基金。
根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基金的收益均超过40%,而指数基金收益在25%左右,均跑赢大盘。
在市场人士看来,公募基金具备全市场最专业的研究团队,与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沟通最为顺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研究发现价值”、“研究创造价值”的作用。在市场结构性牛市背景之下,基金或可最大限度的享受市场上涨带来的收益。
但随着越来越多投资人认识到公募基金的价值,市场的基金类型和规模也创出了新高。Wind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2月16日,全市场共新成立基金1355只,合计募集规模达到3.04万亿。这也是中国基金业史上第一次出现一年新基金成立规模超过3万亿元的情况,此前新基金募集年度规模最高纪录尚不足2万亿。
面对纷繁多样的基金种类,普通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基金成为了一个新难题。
“选基金有个小窍门大家可以参考,就是一定要尊重产业趋势。我国目前最大的产业趋势性机会就是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以制造业产业升级为例,今年以来,由于外围因素的纷扰和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但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巨大的韧性和潜力。”李瑞指出。
在李瑞看来,中国进入了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的朱格拉周期。一方面,经过过去几年的供给侧改革,许多行业格局发生改善,强者恒强,目前经济温和复苏背景下制造业龙头的盈利弹性会远超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完善性使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上升,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也会超过市场的预期。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新能源、工业自动化、工程机械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正作为中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展现出极强的产业趋势性机会,这类资产或将成为全球最优质的制造业核心资产。
“个人建议可以精挑细选主动管理的基金,尤其是可以跑赢指数的基金,一定程度上或许能够最大可能帮助基民获得超额收益。当然指数基金也可以购买,作为一种均衡化的基础配置。”李瑞说道。
具体到基金分类而言,明年究竟应该选择老基金还是新基金,李瑞则表示需要综合判断。“因为新老基金的核心区别是费率、基金仓位等,这些都需要权衡。从短期来看,新基金的特点是相对稳健,老基金的特点是弹性更大。但从中长期来看,基金选择还是要基于对基金管理人的中长期业绩的评价上。”
“我建议基金持有人在充分考虑市场风险的情况下,要养成在市场估值低位长期持有的习惯。”李瑞补充说。
|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