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基金陈振宇:加码流动性管理防患未然
时间:2015-09-14 作者:【陈俊岭】 来源:【上海证券报】
自6月中旬以来的“股灾”,A股市场经历了两轮剧烈的调整。这场“成也杠杆,溃也杠杆”行情中所蕴含的流动性危机,也让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反思,如何加强流动性和风控管理,防患于未然。
“这一轮‘股灾’,暴露了市场各方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的问题,对东方基金而言,我们也经历了深刻的反思,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应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类似危机。”东方基金副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振宇称。
在近日接受上证报专访时,陈振宇向记者详尽阐述了东方基金在流动性管理、风险控制流程,以及基金经理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理念与进展;同时,也对经历“股灾”之后的市场重建与修复寄予信心。
“股灾”倒逼流动性管理
“这轮惊心动魄的‘股灾’是前所未有的,其下跌强度和表现形式是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最剧烈的,而市场流动性的缺乏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陈振宇表示。
在陈振宇看来,此轮股市调整是非正常的调整,是在极端恐惧的情况下相互踩踏造成的,而危机也暴露了现有制度与金融创新的冲突,一是期现货市场负向流动;一是加杠杆特别是场外配资,在恐慌性杀跌时被迫强行平仓造成的连锁反应。
对于市场饱受争议的“杠杆”,陈振宇认为,任何的投资工具,必须放在所处的环境中去审视,尤其是当前的市场环境仍不成熟,甚至上市公司自身也处于学习过程中,这次股灾所凸显的流动性风险,实际上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
面对前一段时间的踩踏式下跌,作为公募基金不得不面对“双难”抉择:从价值投资层面,基金有稳定市场的职责所在,但从市场层面,基金公司又不得不面对投资人赎回压力,于是“流动性管理”的课题再次被提至公募的前台。
谈及“救市”与“赎回”的公募悖论,陈振宇坦言,“流动性管理”是他们最近一直反思的问题——在公募基金制度上,接下来一些风控指标要进行重新调整,包括持股集中度、仓位及行业上限,以及风格配比等指标考核将更严格。
在基金产品销售与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对投资者提示流动性风险,同时对基金经理提出要求,要将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到一个更高的标准,须熟悉基金投资人结构,是散户多还是机构多,通常机构行为容易一致化,更易引发集中赎回压力。
“如果是机构占比高的基金产品,持股集中度就应该尽量分散一些,而如果普通投资者占比高,则可以适当集中些。”陈振宇称,他们将动态跟踪基金的客户结构,并对投资行为进行动态调整,这意味着不仅考虑收益率,也考虑流动性风险。
此外,鉴于股灾发生后的一系列群体性行为,陈振宇还建议在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市场大众心理或投资行为的分析研究,并结合一些量化的手段,以此来尽最大可能地防范与降低将来仍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打造基金经理“俱乐部”
与公募基金规模屡创新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的“奔私潮”也愈演愈烈。如何留住成熟基金经理?应设置怎样的激励机制?也成为不少公募基金高管们不得不面对的棘手事。
“基金公司有点类似职业化的足球俱乐部,基金经理团队则像是在足球俱乐部踢球的球员,他们每天每季都有排名压力,而那些排名靠前的基金经理就像是球星。”陈振宇称。
对于基金经理更替和年轻化的趋势,陈振宇说,要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工作强度非常大,其“排名制”也非常类似职业运动员排位,每季度甚至每天都有排名,因此他们只有不断地去保持这种工作状态才能脱颖而出,这对脑力和体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他们有时与运动员一样,有自己的“运动生命”。
“我们认为,真正适合做公募基金经理年龄段是30-40岁这一段,黄金年龄段其实应该是30-35岁。”谈及公募基金经理的“运动生命”,陈振宇认为,基金经理偏年轻化的特征与其工作强度不无关系。
在公募基金的制度设计上,基金仓位要求非常严格。与私募可相对集中投资不同,公募的投资组合要涵盖二十多个行业,三五十支股票,而重仓的前十支都要深度去调研的。这样的工作强度对基金经理的体力、脑力和快速的学习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不过,陈振宇并不否定成熟基金经理的独特优势,他们的强项是经验,来自于经验的市场感觉也会更加敏锐,在做策略上更有优势,因此,一个好的团队必须是有梯度的。东方基金也很重视这种有梯度的团队建设,很早就着手构建“老中青”的团队组合,各取所长,他们就像一个球队一样,不要单打独斗,而是要强调“整体作战”。
如何留住核心的骨干基金经理?陈振宇给出的答案是“小组制”:每一个基金经理带一些助理和研究员,做一个团队。而考核方式上采用业绩和规模的“双重考核”,这样能有效保证目标的平衡性,而非单纯地让他们去赌一个方向。
为充分调动不同风格基金经理的活力,整个投资团队秉承“理念一致,风格多样”的原则。“理念一致”指都基于基本面投资,“风格多样”是根据每个基金经理特点,既可做成长,也可做蓝筹,亦可做价值。
牛市基本面没有大变化
自6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两轮千点下跌,上证指数期间最大跌幅达45%。尽管在一轮大牛市中,如此深幅修复并不鲜见,但以此次此种形式出现的调整,也让很多市场人士对本轮牛市的逻辑产生了质疑。
这一轮牛市逻辑是否就此改变?陈振宇认为,从基本面的角度看,与上半年相比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唯一的变化在于短期的心理层面。由于本轮股灾杀伤力太大,让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发生重大变化,而这一信心的修复需要时间。
“资金就像水一样,肯定是往阻力最小的地方走。”陈振宇认为,实际上资金并不是问题,股市只要具备一些催化剂,还是资金比较容易去的地方,而投资者的预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向基本面回归。
在经历这一番剧烈调整后,作为市场的参与者都会反思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也会更加客观地去审视当时的行为。陈振宇认为,接下来市场会分化,而现在这个点位,已经有很多公司的泡沫已经较小,未来成长性足以支撑目前的股价。
陈振宇判断,经过这次股市振动后,未来的走势大概率是“分化”,无论是成长股,还是蓝筹股,而在其中,那些符合国家行业发展方向的行业和政策扶持力度大的行业可能表现会更好。
美元加息、人民币贬值、全球股市震荡……八月以来的种种“黑天鹅”频现,接下来资产配置何去何从?陈振宇认为,权益类资产仍是他非常看好的。“目前更多的是通缩危险,而非通胀危险,这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不会收紧。”
房产投资是否迎来好时光?陈振宇坦言,从大的周期看,房地产周期已经过去了,只存在一些结构化的机会,如果没有形成一致性预期的话,那么大量的资金是不会往房产上去的。
“虽然上半年房地产形势有了一些好转,但从全国看,除了一线城市稍微好一点外,整体房地产供给还是较大的,因此它作为一个大类资产配置的价值下降了,可以说,未来五到十年房地产将作为一个消费品,而非投资品。”他称。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陈振宇建议,投资最好选择公募基金的专业化运作。他举例称,东方基金每年会调研数百家上市公司,筛选其中业绩处于成长期,又符合产业发展和转型方向的,如此投资成功的概率应该会比普通投资者大得多。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要想分享政策预期带来的长期慢牛红利,参与其中的较好方式就是通过公募基金的专业化运作来实现。在基金公司的产品线布局上,陈振宇透露,东方基金将围绕未来中长期比较看好的一些方向来发行一些行业类或者偏主题类的产品,让投资者可以比较清晰地将公募基金作为其配置的投资工具和方向。
|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