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增长中小盘基金经理呼振翼:消费科技引领未来 坚持“成长”不动摇

时间:2013-11-05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10月23日,创业板市场迎来4周岁生日。巧合的是,今年以来疯狂上涨的创业板指在四周年之际罕见地大幅下跌。不过,低迷行情难灭基金年终业绩排名角逐的“硝烟四起”,置身“市”外或是放手一搏看得人眼花缭乱。
    业绩一直保持领先的东方增长中小盘基金,其“中小盘”只是一个名字,实际的落脚点仍在成长,具体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则是已被提至日程之上的经济结构转型。其基金经理呼振翼先生认为,“成长一直是A股市场永远的投资主题。”
    平衡好企业盈利和市场估值 
    《红周刊》:今年业绩领先的基金有什么特质? 
    呼振翼:总体来看,上半年基金业绩分化较大,领先的基金在年初时会选择一些不错的股票,当时市场点位比较低,所以会更多地基于行业和公司的判断来操作。6月份以后,行情就掺杂了相当多的情绪化因素,比如说对手游和新媒体的疯狂追捧。
    《红周刊》:在这波操作中您有什么感受?
    呼振翼:从7、8月份以后,很多同行他们做得很好,我觉得有两个因素:第一,他们对趋势的把握更有信心;第二,他们对一些新经济的东西比我研究得更深,所以即便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仍然有很大的决心去买。而对于我来说,最近两个月在逐渐调换某些重仓股,从结果来讲可能卖得早了一些。
    《红周刊》:您对于四季度的市场怎么判断?有没有进行一些结构性调仓?
    呼振翼:持仓有调整,但不是特别大。其实总体来讲,我的持仓一般变化较小,一些压箱底的股票从去年年初就买了,而这些股票飙涨的没那么疯狂,所以我还一直保留。除非是重仓股变得特别热,像之前我配置的传媒股涨的太快,达到目标收益后就会离场。
    《红周刊》:达到目标收益就卖出,是不是也造成了加速阶段的获利无法获得?
    呼振翼:是的,然而我希望是做一种动态的平衡,所选择的个股在趋势中被热炒,也许这个热度还没有最终完全结束,但是我会逐渐降低配置比例,希望留下更多的是有背景支持的行业和公司。如果他们所处的行业确实代表着新的增长方式,现阶段的卖出只是一个短暂观望。
    贴标签式的操作没意义
    《红周刊》:东方增长中小盘业绩一直以来比较突出,我们想听听您的投资思路。
    呼振翼:我认为对投资来讲,一定要独立思考、量力而行,还需要有一个大的框架和逻辑,这样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好的标的。我不认为市场上2000多只股票有什么本质区别,所谓的价值股和成长股在我看来是没有界限的,单纯以“传统”和“新兴”、“小市值”和“大市值”等概念来对个股进行贴标签式的投资操作,也没有任何意义。只要是你想通过买一只股票来投资获利,最终我的落脚点就是所谓的“成长”。
    《红周刊》:每个人对成长的定义不同,您是怎么看的呢?
    呼振翼:所谓的成长行业,其实只是说这些行业正好轮到这几年是他们的成长周期而已。在我看来,我认为任何一只股票上涨,无论是以前的钢铁、煤炭、有色,还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文化传媒、TMT,其实上涨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就是行业公司正在发生或是未来预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是我认为最核心的要素。
    行业看点:大消费、技术进步
    《红周刊》:具体怎么选择所谓“成长”的行业?
    呼振翼:首先要看到哪些行业未来会扩张,我所有的决策都取决于这个前提。覆巢之下无完卵,如果前提错了,那最终结果一定不是我想要的。最好行业基本面的趋势和主题能有一个结合,比如说这个行业尽可能的是在变好或是扩张,最好还要呼应某种主题,收益率会更高一点。
    《红周刊》:您现在主要关注哪些领域?
    呼振翼:主要关注两大块,一个是大消费,另一个是技术进步。从历史上看,多数国家在经历经济的初期起飞之后,都要寻找更有效率的增长方式,技术进步是必经之路。其中,软件、新的科技产品、替代人工更加自动化的机器、互联网、传媒都是增速高于整个经济的行业;而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品的种类和规模也会继续扩大,医药、婴童产品、家具产品、旅游服务、休闲娱乐都将得到发展,而其中的龙头公司会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个股看点:业绩确定、公司特色
    《红周刊》:在这些行业里挑选个股也有方法吧?
    呼振翼:对,我希望找到的是某种个性化的公司,需要具备独有的特质,而且我只会选一到两只个股,绝不会因为看好这个行业而把其中的个股差不多买一遍。高度集中某一行业或者主题不是我的风格,我的习惯是找出我认为这个行业里最有吸引力的公司,业绩的确定性和公司的特色才是必要的因素。
    《红周刊》:怎么才能发现这个最有吸引力的公司呢?
    呼振翼:我们无法真正地了解每一家公司,所以更多时候是需要自己做一个判断。我会通过与管理层仔细交流,感觉逻辑是否顺畅、观察是不是做事情的人、过去一年能否证明所说的方法有成效等。那些相对有思想的管理层,或者是在这方面有准备的企业,最终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偏爱软件 冷对电子
    《红周刊》:您对TMT行业配置较多,是不是认为该行业符合以上思路?
    呼振翼:没错,但不是其中的每个行业我都看好。TMT行业特别的细分化,每一个公司单从纯业务角度都没有办法和其他公司做比较。相对来说,电子行业类似于制造业,业务同质化严重,所以并不看好。我可能更多地会偏好软件行业多一点,这个行业就是针对具体细分领域提供不同解决方案,体现的是种专业性,所以多数公司都是非常个性化的。
    《红周刊》:同样是软件类企业,经营状况分化很大,估值又比较高,该如何把握呢?
    呼振翼:软件行业差别很大,而我更关注的是基于行业层面的判断,大家都在讲信息的国产化,这的确是个大方向。三季度,大型国企对IBM等巨头的定单全部停掉,对外资企业软件的采购也被停止了,这点涉及到了国家宏观战略这个高度,所以行业未来空间可以预期。但IT企业的确很难用估值去评价,因为大家是投一个未来的结果,而不是投一个眼前的现实。
    举个例子,现在银行软件都是买国外的,如果说以后国家的金融企业只能买中国自己的结算系统和银行软件,有些公司系统生产的核心装备就会大大受益。另外,中国未来新的发展方式更多地以效率为主,不再是提供某类产品,而是接近提供某种服务。中国软件服务的单价和国际的标准差很多,以后价格会逐步提高。此外,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越来越多,市场的容量就会更大。
    《红周刊》:您在软件行业里会看好哪类个股?
    呼振翼:这个行业本身是一个集中的过程,很多家公司最终不会都存在。不像传统制造业每个公司盖工厂,只要行业在每个工厂都能活。对于软件行业,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逐渐向一些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靠拢,单个企业或者只有几个企业会覆盖整个行业,所以我目前比较看好这些龙头公司。
    银行未来不是梦
    《红周刊》:银行业似乎不符合您对于行业扩张的要求?
    呼振翼:从银行业本身来看,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扩张性的行业。中国的银行是一个相对偏封闭的行业,盈利模式主要是由所贷款行业的质地所决定,这些银行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获取资源的能力,谁更有能力获得低廉的贷款来源,谁的存贷差可能会越大,产生的利润就越大。
    《红周刊》:那您为什么还配置了银行股?
    呼振翼:我觉得其实这种盈利能力并不是他本身具备的,更多是国家的管理体制所造成,但是未来这个行业会发生很大变化。银行业整个资产再往前大幅度前进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其中会有很多差异性的变化。也许有一天在市场化的体制下,中国市值最大的银行不再是中农工建,而可能是这中间的某个银行。
    《红周刊》:具有哪些特质的银行是您所看好的?
    呼振翼:我原来也不怎么关注这个行业,但后来我发现确实有能力突出的银行。像有些银行是在资本证券化业务方面很强,我认为这是未来金融行业一个很大的机会,意味着格局和利益的重新划分。他们的业绩会越来越出色,最终将反映到利润表上。
    单纯的财务数据不太影响投资
    《红周刊》:市场情绪所带来的估值调整是否还需要考虑?
    呼振翼:做投资总是要给自己一个保护,设定一个目标收益率,而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大家投资这只个股的想法和看点是什么。当市场特别活跃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是今天买了,第二天涨停板再卖掉,参与这个品种如此操作的人如果占的比重太大,我会觉得多数人的想法跟我出现分歧,我就不太想继续持有,因为不知道怎么跟投机资金去博弈。
    《红周刊》:在选股过程中,您对于财务数据这块怎么看?
    呼振翼:财务数据有点类似于必要条件,相当于某个佐证,基本上不影响我做投资。前提就是这个行业、这个公司我都看好,如果这两个前提不存在,单纯的财务指标对我而言没有意义。



上一篇:从大消费和技术进步中寻找确定机会
下一篇:东方增长呼振翼:明年关注大消费和技术...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联系我们:

东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市丰台区金泽路161号院1号楼远洋锐中心26层
  • 100073
  • 010-66578700
  • 010-66295888
  • 400 628 5888

职位招聘

目前我们有0个职位空缺,马上加入我们吧!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