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正当其时——评张育军先生的《金融危机与改革》

时间:2014-10-27



只要一谈到金融创新,人们自然联想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危机是几年前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其连锁反应,目前余波尚在。它究竟与金融创新有多大的关系?美国能否自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我个人认为,2008年美国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除了幸灾乐祸之外,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危机的内幕,甚至可以说我们还不具备出现危机的条件,当时对直接引发危机的各种金融衍生品闻所未闻。
张育军先生是“金融黄埔”的学生,我的学长和老领导,学习能力超强。去年得到一个到美国进修的机会,他利用有限的时间遍访了美国著名的金融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机构,做了很多访谈,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回国后整理出版了这部《金融危机与改革》。
这本专著详细分析了2007年后次贷危机的演进和成因,全面记录了美国政府处置危机的过程,提出并解答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困惑与反思的12个问题,并将这次危机与上世纪的大萧条进行了对比,给出了应对危机的若干启示。此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客观、全面,既有一个访问学者的真实记录,又结合中国的实际做了对比分析。
回过头来看待危机,各种解读似乎都有道理,都能自圆其说。无论是货币政策失误说,还是财政赤字说,抑或是金融自由化过度说、会计标准不当说,其核心都是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专业一点就是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的问题。政府干预与市场自由调节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孰轻孰重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一切危机的根源都来自政府的不当干预。而危机能蔓延到全球则是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如果不是美国政府为维持经济的繁荣,以低利率和次级贷款的金融手段刺激房地产,促使大量的衍生产品流向世界各地,而是由市场自发去创新和探索,则不会导致这些非理性的产品的泛滥,危机也不会如此严重。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场危机之后,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却是沿着放松管制的道路行进,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是沿着美国的模式不断拓展,金融深化的步伐在加快,对影子银行也赋予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似乎已经看到在遥远的前方,美国所给予的警示。这正是全面解读美国金融危机的收获所在。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传统模式已不能支撑,依靠政府大量投资和资源消耗换来的GDP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正在尝试向新常态过渡。当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了一定影响,直接导致经济增速下降,事实上这也是促进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发展模式转变的一次机遇,但遗憾的是巨额的投资拉动又回到过去的模式,踏上了投资搞基建、消耗资源搞重复建设的老路,从而错失了一次变革的机会。2009-2010年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中,地方政府在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带动下,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商业银行和债券市场大规模融资,债务总额急剧膨胀,使经济失衡加剧,这也是本书中所提到的危机应对政策的负面效应。
中国的市场经济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这种计划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种管制。如何突破管制,相信市场,依靠市场,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之意,而与此相关的金融深化势在必行。
中国的金融业也曾经有过混乱的阶段,直至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中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其混乱的局面才得以控制,监管的权威方得以确立。近20年来虽然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有过不同程度的清理整顿,也出现了混业和创新的势头,但管制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市场化的进程仍远远没有跟上。金融脱媒只是暂露萌芽,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过低。而在间接融资中,垄断和国有成分又占比过高,竞争和民营成分明显不足。目前的金融制度和体系已经大大落后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和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利率和汇率等金融领域最重要的要素受到管制,使得金融改革的步伐受阻。在管制的同时又出现了垄断,金融管制遏制了民间金融的发展,造成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垄断又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活力,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由此而发。客观上提出了金融改革的任务,正式将金融深化的课题提上了日程。
这次金融危机使自由市场制度遇到麻烦,但不会消亡”,市场经济刚刚萌芽的中国更不应该受此影响而出现倒退,赞同本书所提到的“坚持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正因为如此,金融深化正当其时。
(作者系东方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崔伟)


上一篇:东方基金陈振宇:动物精神、经济预测与...
下一篇:纯债基金:以纯为美,成其稳远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联系我们:

东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市西城区锦什坊街28号2-4层
  • 100033
  • 010-66295999
  • 010-66295888
  • 400 628 5888

职位招聘

目前我们有0个职位空缺,马上加入我们吧!

了解更多